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3的文章

IPE創新第二彈:情境影片x世界咖啡館

圖片
繼三年前將架構化引導問題融入跨職類的小組討論後,我們自去年起在北慈又嘗試了跨領域團隊合作教育(IPE)另一種創新,就是以情境影片為基礎,邀請院內學員來參與跨領域世界咖啡館。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創新很大的驅動力是來自本院教學部師培同仁(葉芷妤小姐)跟跨領域小組成員(黃湘喻治療師)的提議。我們剛好也有幾次外賓指導世界咖啡館的經驗,在情境影片拍攝完成後,一切就水到渠成,讓我們做出能成功運行並且成效顯著的活動模式。我甚至可以說,舉辦跨領域世界咖啡館本身就是個跨領域團隊合作能力的展現。如今,跨領域世界咖啡館已成為北慈每年必辦的特色IPE活動。有興趣了解作法的朋友歡迎參考下方我們為此主題撰寫的專文! 元素一:經過適當設計的情境影片是學員討論跨領域團隊合作的催化劑 元素二:世界咖啡館各桌回到大組總結:群體的智慧大於個別的總和 跨領域團隊合作教育創新:以情境影片為基礎的跨領域世界咖啡館 Innovating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A Video Scenario-Based Interprofessional World Café 劉子弘(Tzu-Hung Liu) ; 朱芳儀(Fang-Yi Chu) ; 吳燿光(Yao-Kuang Wu) 台灣醫學 ; 27卷4期 (2023 / 07 / 25) , P513 - 519 Abstract 台灣醫界跨領域團隊合作概念於這十多年來逐漸落實,各大醫學院校也持續深化跨領域團隊合作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IPE),發展出各項教學活動。近年來,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在國際上被視為IPE創新的可能作法之一,能提供學員在跨領域團隊合作主題進行深度討論的機會。然而,台灣尚未有世界咖啡館應用於醫學教育的文獻發表。本文將透過一場以情境影片為基礎的跨領域世界咖啡館,闡述如何以七大設計原則來規劃這類教學活動,並搭配參考引導問題,來確保IPE教學品質。同時,我們在這場世界咖啡館蒐集質性與量性的資料,來評估學員的學習成效,發現學員團隊合作能力有所提升。期望能將世界咖啡館導入IPE活動,增進臨床學員對跨領域團隊合作的瞭解,進而提升未來的病人照護品質。 全文請至下方連結下載: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

國際趨勢-CBME應用與最新進展

圖片
先前我受醫策會之邀,為本期《醫療品質雜誌》撰寫的專文正式刊出了。真的很榮幸能被列為這期雜誌的特別企劃,分享我所熱愛的、也可能是我們這一代醫者最需要用心投入的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BME),談談其國際趨勢及應用。 坦白說,當初接到這個邀約,我覺得自己好像沒有能力勝任這般重要議題的作者。不過好在我有幾位國際大師可以照會,也有定期在做文獻回顧,就欣然接受了。經過跟專家數小時的討論,並考量了台灣執行CBME上的現況,最終挑出我覺得對醫教工作者最有幫助的幾項更新,因此有了這篇文章。 接下來這幾年,我們可以預期台灣各大醫學專科及醫事職類會如火如荼地進行CBME的革新。希望這篇專文能跟著幾篇國內我崇敬的前輩發表的文獻,成為下一個階段台灣醫教發展的養分! 國際趨勢-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BME)應用與最新進展 International Trends: Application and Latest Developments of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 劉子弘(Tzu-Hung Liu) ; 吳燿光(Yao-Kuang Wu) ; 鄭敬楓(Ching-Feng Cheng) 醫療品質雜誌 ; 17卷4期 (2023 / 07 / 01) , P6 - 11 Abstract 當代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以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及里程碑(milestones)為兩項主要推動項目。描述專業工作的EPAs不僅能與描述個人能力的里程碑相輔相成,近年來因其可操作性高,成為國際CBME推動上的關鍵項目。Elaine Van Melle等人提出的CBME核心組成架構,包括成效能力、序列性進展、量身打造的學習經驗、聚焦於能力的指導、計畫性評估5項,可作為落實CBME的參考。在EPAs運用上,需有完整的八大描述項目,選定合適的信賴等級量尺,善用以信賴授權為導向的討論(entrustment-based discussion, EBD)等方式來評估,並參考A-RICH框架(Agency, Reliability, Integrity, Capability, Humility)來

EPA大師Carrie Chen教授蒞台指導

圖片
在慈濟法人的支持下,6月中的一整週是Carrie Chen教授訪台的日子。因為疫情的阻撓,這位EPA的國際專家在3年後終於可以親臨慈院跟慈大,給我們實體的指導。 想當初,在CBME只能算是新手等級的我,因為受到包含Carrie在內的多位專家教授的解惑,得以快速熟悉許多發展課題。真心感謝有這樣的緣分,我希望將相關知識也傳遞給有志於CBME的夥伴。 教授先後在北慈、花慈、中山等機構進行活動,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規劃主題與內容,這一週EPA系列活動如預期地過得超級精彩。經過我們事前跟各院前輩溝通需求,Carrie Chen教授做了以下學術活動: 在台北慈院做了來台的第一場專題演講:「信賴學習者照顧病人:使用信賴授權評估」 在台北慈院對6個專科/職類同仁進行EPA計畫的一對一指導 在台北慈院舉辦「使用臨床能力委員會進行總結性信賴決策」(GME CCC)工作坊 在花蓮慈院與各專科/職類同仁與進行EPA圓桌會議 在花蓮慈院舉辦「在現有課程架構中實施可信賴專業活動」(EPA導入課程)工作坊 在花蓮慈院進行專題演講:「將可信賴專業活動應用於畢業前醫學教育:問題和考量」 在中山醫學大學舉辦「在畢業前醫學教育中實現總結性信賴決策」(UME CCC)工作坊 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包括北慈鄭敬楓副院長與吳燿光主任、慈大陳宗鷹院長、花慈謝明蓁主任、中山楊仁宏教授,讓各項活動可以圓滿順利! 身兼司機跟助理的我,一週下來跟教授聊了10多個小時的天。一開始以為會很尬聊,結果發現我們會忍不住聊太多。上回能讓我有這麼多的教育思辯,應該是哈佛梅西學程的時候了,真的很過癮!事後教授對我說:「Leon,我覺得你根本就知道EPA的各種知識。我的投影片直接讓你講就好,好像也沒有一定要我來。」聽到當下尾巴是有些翹起來,但我自知哪有這麼簡單,還有太多要深入研究的地方。 最令我感動的是,教授說她之所以這麼願意幫助台灣及世界各地的醫教工作者,是因為全世界的醫教社群其實是一體的。她受了這個社群的許多幫忙,也想以自身力量持續展現醫教社群開放、合作與支持的價值。聽到這些話,我更對教授有著滿滿的敬意,有為者亦若是! (敬請期待7月中的網誌分享:CBME應用與最新進展)

成就解鎖-慈大校級優良教師

圖片
(恕今年工作異常忙碌,還遇上新冠確診,現在才更新網誌) 5月除了新冠確診,還發生了一件對我而言極具有指標性的肯定,可以說是我的人生成就解鎖。感謝各位委員的支持,讓資歷尚淺的我能獲得慈大的“傑出教學獎”。據前輩表示,這個獎是校級優良教師的意思。坦白說,我知道參選的老師都是臥虎藏龍,自己一開始是志在參加的成分多一些。能得到這個肯定,代表我又往敬佩的教學前輩們靠近了一點點。 110 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 - 慈濟大學 https://www.tcu.edu.tw/?p=29369 當初提出教學優良教師的申請,我是以下列三項創新課程作為教學成果。在此分享給各位網友: 醫病溝通與視覺思考策略: 視覺思考策略在2020年被美國醫學院學會列為藝術與人文納入醫學教育的典範。本人參考哈佛醫學院作法,於同一年起為醫學系五年級學生開設此課程,為國內首位進行視覺思考策略教學的教師。在滿分為5分的前提下,學生自評視覺思考策略對觀察臨床情境的幫助達4.83分,對自我反思能力的幫助達4.84分,對同理別人情緒的幫助達4.77分、對與團隊成員溝通的幫助達4.80分。100%的學員認為應將此課程納入常規的臨床教學。學員的質性回饋內容有:「視覺思考策略的課程把大堂課裡面很空泛的技巧讓我們實際用上,從這堂課裡面藉由實作我們看見了自己的盲點」、「這堂課是我目前為止所參與過的課中,最有建設性和最實切的醫病溝通課程」。本課程成果獲得2022年歐洲醫學教育年會肯定,於大會進行直播的口頭報告。 虛擬實境教學-預立醫療決定的臨床應用: 本人發展以病主法預立醫療決定為主題的虛擬實境教案,於2020年起對醫學系五年級學生進行教學,為國內首創並被視為標竿教案的課程。本課程的正面滿意度達97%。我們另針對臨床學員進行前後測及3個月後的追蹤問卷,發現經過此虛擬實境教學後,學員為病人執行預立醫療決定的知識、態度及自信度有顯著增加,在教學3個月後,與預立醫療決定相關的行為亦有顯著改變,包括更願意向病人介紹或跟自己的家人討論預立醫療決定。學員的質性回饋內容有:「比較容易記得起來,讓我們印象比較深刻」、「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很真實的臨床環境」。本課程成果獲得2021年歐洲醫學教育年會肯定,除進行直播口頭報告,也被列為大會亮點。 社區醫學的人文實踐: 本人在台灣首度導入美國NACCHO及CDC開發的MAPP六大步驟及四項評估模式於社區醫學

疫後首場實體APMEC年會紀實

圖片
圖一、首屆虛實混合、實為疫後解封的APMEC (恕今年工作異常忙碌,還遇上新冠確診,現在才更新網誌) 本屆亞太醫學教育年會(Asia Pacific Medical Education Conference, APMEC)是在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的University Cultural Centre舉行,會場有Ho Bee Auditorium、Theatre、Atrium三處同時進行不同的會議,然後每場會議都有線上即時轉播,課後就可以回看影片的虛實混合設定。這是我第二次來NUS參加APMEC,上回來的時候是疫情爆發前的2020年,當時大會是以實體參與為主,參與人數近1600位,是亞洲相當具有代表性的醫學教育盛會。本屆採虛實混合進行,整體參與人數降到近千位,實體會議未若疫情前的熱鬧,但仍是有著疫後重啟意義的里程碑。台灣實體參與的代表並不多,僅在會場見到中山楊仁宏教授、台大楊志偉醫師等幾位前輩。 會議第一天我參與了開幕式,開場演講為”Creating Holistic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ors: Lessons from Curricular Revision”,由Professor Neil Osheroff主講。他提到以往H-shaped、將基礎跟臨床做分割的課程設計方式,已進展到Z-shaped、一開始基礎佔課程較高比例、臨床慢慢增加到後期佔較高比例的方式整合。接著有Peter de Jong主持的”Scholarship to Prepare Professionals for Their Future Role in Education”,這場symposium談到醫學教育的理論應用、常見研究法跟學術對醫教工作者的重要性。下午場陸續聽了幾場分享,但讓我最感興趣的是”Harnessing Predictive Brains to Improve Clinical Thinking”,這場symposium由NUS的幾位醫師分享,談到很多醫師都習以為常的臨床推理。我們該要用什麼方式來訓練學員,讓他們可以從具備基本鑑別診斷能力,進展到能快速辨認疾病特徵、確實有效地作出診斷措施?相信這是每位臨床教師都會面臨到的議題,坦白說這沒有快速法門,但學員若能建立各種疾病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