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宣傳] 2025年台北慈濟醫院醫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圖片
2025年台北慈濟醫院醫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各位台灣醫教前輩先進大家好。台北慈濟醫院將於2025/4/26(六)舉辦醫學教育國際研討會,主題為「藝術融入醫學教育」。 我們邀請國際專家Johns Hopkins醫學院Meg Chisolm教授、哈佛醫學院Liz Gaufberg副教授、及國內有藝術教學法經驗的多位教師進行分享。 本研討會提供各醫事職類學分,可以實體及線上參與,限額3000名。歡迎各位同好點擊以下連結報名: https://forms.gle/JvoaGc7S8UrZyAZP8 另外,Meg Chisolm教授與我將於4/23(三)上午10-12點舉辦視覺思考策略(VTS)引導師培工作坊,對象為未來欲應用VTS教學的教師,限額20名。歡迎各位同好點擊以下連結報名: 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e5f67a567e7bba10

對台灣醫學生Core EPAs計畫的一些思考

圖片
對台灣醫學生Core EPAs計畫的一些思考 劉子弘醫師 目前台灣醫學生Core EPAs計畫在台大張上淳副校長等幾位醫教前輩及國內多位CBME專家的帶領下,已發展出EPA 1住院接診、EPA 2住院病歷紀錄、EPA 3當班處置三項。明年預計再發展三項:EPA 4一般臨床技術操作、EPA 5交班、EPA 6會診。在2024/12/26的EPA師資培育工作坊,來自各校醫學系的教師代表針對前三項EPAs做了深度的討論,包括對EPA內容更細節的修訂、課程設計、評估系統、師培做法,以及對現有挑戰跟未來對策提出看法。我很榮幸能跟國內CBME第一把交椅--中國醫大的周致丞主任合作,跟第二組的各校老師集思廣益,彙整出一些與EPA 2相關的實務經驗跟建議。 在聽完三組參與者對前三項EPAs的意見後,與會的師長普遍有些共識形成,我整理六項重點如下,並在每點後面加註我的見解: 1. 在推行Core EPAs時,建議在初始階段先聚焦於內、外、婦、兒、神內等五大科,避免各科專科導向不同,一起處理太多科別會難以統一標準。 => 這是我們第二組老師提出的建議。我滿認同聚焦在特定重點科別,蒐集對應的評估資料,能有利於後續醫學生CCC的執行。但在其他科別發展專科導向(Specialty-specific)的EPAs仍有其價值,推動這類EPAs可能有助於跟未來該專科的住院醫師能力框架接軌。 2. 推動EPAs需要考量各校對醫學生的權限設定,包括醫學生是否能執行該項EPA任務,又會由誰進行評估與回饋(如EPA 3當班處置)。 => 制定Core EPAs背後反映的是全國醫學院教師代表對醫學生能力表現的期待。有些教師提到醫學生在該校主訓醫院缺乏執行EPA 3當班處置、EPA 6會診等任務的機會,較難推行這些EPAs,但也許需要思考:台灣醫學生成為PGY的第一天就要當班處置、美國醫學生常是負責發會診並視之為學習機會。為Core EPAs去調整既有的實習作法,讓學生更有勝任能力應該會是值得的。 3. 善用科技工具如手機APP,以利教師執行即時性評估;善用近期突飛猛進的AI工具,包括病歷AI,有機會讓教師給予學生更多回饋。 => 我們北慈在5年前開發的EPAs APP真的很好用[1]。直到現在我們教學部著重發展ePortfolio的Web-based App介面,我都還覺得比不上原本的手機A...

寫給台灣醫教夥伴的一段話

圖片
寫給台灣醫教夥伴的一段話 台北慈濟醫院教學部 副主任 慈濟大學醫學系 助理教授 劉子弘 很榮幸能夠在2024年榮獲歐洲醫學教育學會(AMEE)的副院士稱號。首先,我想向大家表達我對台灣醫學教育的深厚敬意與感激。台灣的醫學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譽,各位的堅持與創新精神不僅塑造了許多優秀的醫學人才,也為國際醫學教育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醫學教育是一個充滿挑戰、但也無比有意義的領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相信大家都會認同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個啟發、培養和成就學生成為優秀醫師的過程。各位的努力,無論是在教學、研究還是臨床實踐中,都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與臨床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成為AMEE副院士後,我希望能夠善用AMEE這個平台,與全球專家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與合作。我鼓勵大家持續參與國際活動,與各國教育工作者分享經驗,推動跨國界的學術發展。同時我期待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為參與醫學教育的新進夥伴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在這個領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在我們不斷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別忘了照顧好自己與身邊的夥伴。醫學教育是一個需要恆久投入與專注的領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與工作生活平衡,才能持續為教育事業注入新動力。未來,請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為提升台灣的醫學教育而努力,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台灣醫學教育學會電子報: http://epaper.tame.org.tw/TAME49/article_page7.html

10月,寫給正在改變的自己

圖片
10月感覺過得超級快,一回神又要到下旬了。這個月我在醫學教育四大興趣領域各自達成一些里程碑,值得紀錄: (不過等等就要說一些檢討的話了...) 1. 跨領域團隊合作教學(IPE): 北慈的跨領域世界咖啡館成功輸出到友院(永和耕莘)。謝謝本院凱雁督導、佳美藥師的幫忙! 2. 虛擬實境教學(VR): 我到友好體系(長庚醫學週)分享北慈發展VR教案的經驗。謝謝HTC Medical VR團隊的幫忙! 3. 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BME): 我跟幾位前輩在家醫學會秋季會舉辦了臨床能力委員會的工作坊。謝謝張耀文主任等人的幫忙! 4. 視覺思考策略(VTS): 我們專家小組要挑戰明年在AMEE舉辦更多型態的活動,施展繁花盛開的魔法。謝謝大魔法使Meg教授! 我一直期許自己可以成為務實的醫教工作者,但哪些是現實?哪些又是虛妄呢?每當啾寶說「想要爸爸今天回家」時,不得不留在醫院加班的我心裡就會揪一下。 先前我被部內同仁提醒外院演講的邀約有點太多,就在反思自己是不是該修正了... 到年底前,我還有近10場的外院活動。坦白說,一直準備不同的講題有點累,我也不是什麼醫教主題都精通。當自己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我對內容水準又有一定要求,準備任一場一小時演講的代價都是破萬的。 從現在開始,我打算設定以下外院演講邀約條件: 1. 邀約時間:不接受3個月內的演講邀約。建議提早6-12個月邀請,以利個人工作安排(目前我的業務都已排到一年後)。 2. 邀約性質:國際研討會、全國性演講、全院性演講為優先接受條件。科部規模或限定對象的演講則視情況接受。 3. 邀約次數:一個月僅接受1場演講邀約,一年接受至多10場邀約。2-3月間(慈大密集授課)、8月(AMEE)等月份不接受邀約。 4. 邀約講題:以上述四大興趣領域(IPE、VR、CBME、VTS)為主,其他領域主題請另請高明(不是不講,只是備課成本太高)。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條件很嚴苛。不過我真的很認真看待每場演講,幾乎是當成準備一場表演的程度。如果有人接下來被拒絕,敬請見諒!我相信這樣的調整能讓自己準備得更好,也可以挽救我走在鋼索上的家庭生活。

2024 AMEE 年會@瑞士Basel

圖片
關於AMEE,我有些感恩跟感想要說。這是我第7次參與AMEE了,這次與會跟以往很不一樣。以往主要是學習者的角色,加上一些報告者的體驗。託先前在醫教社群累積的人脈,近幾年開始有些與國際學者交流的經驗。而到今年,我有機會被接納成為 視覺思考策略(VTS) 團隊的一員,開始可以對國際醫教社群做出貢獻。 我們VTS團隊在AMEE寫下新歷史:2024年首次在非會場的地方(瑞士Basel美術館)舉辦AMEE FRINGE,讓大家能體驗到最經典的三種藝術融入醫學教育的應用方式(PRT、VTS、group poem)。作為台灣慈濟大學的代表,能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哈佛、密西根等頂尖大學的教授們一起規劃跟進行這場活動(也一起探索多家美食餐廳),真的是非常榮幸!謝謝多位台灣醫教先進一同參與,之後請讓我們一起合作在本土推動藝術融入醫學教育的教學法。附帶一提,據說本活動評價相當高,更有參與者表示這根本是AMEE的隱藏寶藏。我們已經在構想明年(2025)要在西班牙Barcelona提供更進階、更完整的VTS課程體驗了! 圖一、國際視覺思考策略(VTS)專家團隊在Basel美術館舉辦AMEE Fringe 回首這一切,我最感恩的還是何明蓉教授、賴其萬教授這兩位老師當初的推薦,讓我有機會就讀哈佛研究所,也開始踏進國際醫教社群。雖然我自知有很多條件都還不算完熟,但一直保持可以學習成長的心態,擔任主治醫師的這五年來算有達成一些職涯早期的里程碑。職涯最一開始的幾年,我很感謝周致丞主任引薦我給國際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BME)社群,藉此我跟Olle、Carrie兩位教授學習到超多CBME的知識。我尤其謝謝Carrie,她深知我對台灣醫教的熱忱,亦師亦友地一路給了我很多寶貴建議。現在我已能跟幾位台灣的CBME前輩一樣,在概念跟經驗上做出全國性的貢獻。這一年來,我則是很感謝醫學人文大師Meg教授,她可以說是我現在這個階段的導師。接下來幾年,我相信除了在全台跟國際進行藝術教學法的推展工作,我們也將產出一系列研究,深化這些教學應用的各種可能。 圖二、我跟我的恩師之一CBME專家Carrie Chen教授合照 還有些關於心態的內容可以分享:在一天早上的院士指導會議上,AMEE總裁同時是我在哈佛的老師之一的Subha看出了我急切想要成長的心思,給我的提點不是別的,反而是時間跟耐心(time and patience)...

[榮升] 歐洲醫學教育學會副院士

圖片
我被正式接受成為歐洲醫學教育學會(AMEE)的副院士了!   歐洲醫學教育學會是全世界最具規模的醫學教育組織。副院士資格是要在教學領域投入至少三年、通常要五年以上,有學術研究傑出表現,並持續對國際醫學教育社群有重大的貢獻。能在從事教學工作的第五年就獲得副院士資格,代表個人在台北慈院推展的創新教學法與教育研究有相當高的水準,因此能被國際專家學者肯定。 原本以為要等上蠻長一段時間的審核,結果不到一個禮拜就接到回覆了。成為副院士之後,我實踐醫教的本質不會改變,只差在未來可以使用此頭銜:Tzu-Hung Liu, MD, MMEd, AFAMEE,並期望為台灣持續擴展此領域的國際交流。 我很幸運能在臨床執業的早期就投入大量的時間在創新教學、教育研究跟領導行政上,獲得醫院、學校、體系跟全國的各種教學相關獎項。更重要的是,我持續參與國際醫學教育活動,如近6年我在歐洲醫學教育學會的年會都有發表,並在國內外有超過10篇的教學論文發表。因為這樣,我才能累積到足夠的學術成果,被學會接受成為副院士。 成為副院士後,要能持續參與、協助主持並推廣學會活動,並帶領在此領域的資淺人員朝向學術之路前進。 我很感謝台北慈院給了我一個實踐各種教學法的舞台,讓我能展現醫學教育的價值與成效,並且跟國際學術社群有密切的交流互動。謝謝本院鄭副院長、吳主任跟各位行政同仁一直以來的支持,讓我可以在此階段就達成這個成就。無限感恩。 下一個階段,我期許自己能進行更深入的教學研究,對國際社群有更多實質貢獻,並且成為能讓國際看見台灣醫教發展的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