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融入醫學教育:視覺思考策略的教學試探
藝術融入醫學教育:視覺思考策略的教學試探
台北慈濟醫院教學部暨家庭醫學科 劉子弘醫師
近30年來,醫學人文逐漸被整合至醫學院的課程中,人文題材被作為工具來促進學員間在相關議題上的對話與討論。教師善用藝術作品、戲劇、詩集、散文跟音樂等素材,期待增加學員對醫學本身作為一門藝術的認識,也培養其同情跟同理心。這些醫學人文課程企圖回應醫學教育中的不足,包括:缺乏刻意的觀察力練習、未能持續透過經驗學習提升同理心、過度偏向技術訓練而非注重關係培養、忽略學員復原力(resilience)跟自我照護的需求。約15年前,有一項將藝術融入醫學教育的教學方式開始獲得青睞,如今在諸多知名醫學院校如哈佛、耶魯、麥基爾大學等皆有開立此類課程,它就是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視覺思考策略(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 VTS)。VTS是由一位認知心理學者Abigail Housen跟一位藝術教育者Philip Yenawine共同發展出來,起初是為了協助人們在藝術作品中發現或創造意義。Housen發現人們透過對藝術作品說出所想(think out loud)時,思考策略會有不同的階段。因此她跟Yenawine一起制定出一個以團隊討論方式的程序,也就是VTS,來幫助參與者更仔細的觀看、把他們所見所想說出來,也讓參與者與其他團員互動時能主動給予思考框架。
在歐美多國推行VTS的經驗下,我們已經知道VTS不僅止於對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與診斷技巧有幫助,也能提升學員自我反省的能力、跟病人及同事的溝通技巧、個人的同理心,甚至是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參與VTS的學員表示每個人的觀察都是如此獨特,從他人的分享中可以聽見自己未曾想過的內容,也會讓視覺素材的解讀更為豐富。學員亦表示在VTS過程中可以練習保持開放的心態,來迎接各種不一致的結論。這些都是VTS極具教學應用價值的證明。無論在醫學生或住院醫師的訓練階段,甚至在成為主治醫師後,都能運用VTS作為醫學人文的學習工具。然而,在台灣鮮少有醫學院校進行VTS教學,故筆者參考國外作法,自2020年9月開始推動慈濟大學醫學系五年級的VTS課程,試圖在臨床學習階段納入醫學人文。本創新課程名為「醫病溝通與視覺思考策略」,是安排給每梯到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實習的學員,以一位教師帶領小組3到4位學員的規模進行。該課程VTS的部分為60分鐘,教師一開始會介紹VTS的進行方式,接續以三幅畫作來引導學員VTS實作,主題涵括醫師本質、死亡、人際關係。教師會視學員反應微調引導內容,討論每幅畫作的時間約15到20分鐘。
到底VTS課程要如何做呢?經過適當的師培訓練,教師可使用以下三個簡單的問句來引導學員進行VTS活動:
- 你覺得在這幅作品裡發生了什麼事?
- 你看到了什麼讓你覺得是這樣?
- 你在這幅作品裡還看到了什麼?
這些問句看似簡單,但VTS作為一個教學法,教師仍有數個面向需要留意,才能確保學員從中獲得有效的學習。首先,教師要慎選用於VTS教學的視覺素材。這些素材可以是畫作、雕塑品、裝置藝術、動畫等各種視覺媒介物,但教師要預想或測試該素材可能衍伸出的討論主題,通常這些討論需要略帶開放性,並在過程中能導向我們期待學員反思的內容。比如我們希望學員思考醫師的本質,英國畫家Sir Luke Fildes的名作“The Doctor”便是很好的素材。教師可以善加利用畫面中各人物的神情與姿勢、人物間的距離與互動、物品在環境中的陳列等,來引導學員進行VTS實作(如圖一)。至於VTS的實作場地,學員要在美術館內觀賞實體作品或在教室內觀看投影成像都是可行的,但後者要注意投影品質,避免一些畫面細節受到色差影響。接著,VTS開場時,教師要跟學員清楚說明活動的基本規則(ground rules),如:
- 教師會作為引導者,請學員先不交談,觀看視覺素材一段時間。
- 教師跟學員確認已充分觀看素材後,再請學員回應前述VTS的三個問題。
- 每個人都會有輪流發言的機會。
- 學員要尊重並聆聽其他同學發言,將之視為學習的機會,避免打斷他人。
- 若學員意見不同,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但切勿直接批判別人說法有誤。
- 討論要聚焦在視覺素材上。若學員發言過於發散,教師會將討論內容導回素材本身。
再來要談VTS最關鍵的引導技巧:教師必須認知到VTS的目的不是要學員給出一個正確答案,而是利用視覺素材作為一個媒介,鼓勵、誘發學員表達他們的觀察跟意見。引導過程中,教師須對學員陳述的內容做正向肯定,並善用換句話說(paraphrasing)的技巧來確認這是否是學員想要表達的意思。教師本身是維持一個中立的角色,但對不同學員分享的內容皆要展現出興趣,並且要肯認他們的付出。若遇到學員較不主動發表意見的情況,建議教師能眼神示意、靠近學員或邀請發言,盡可能讓所有學員都參與表達。最後,教師要能夠綜合學員的各種發言內容,對該VTS活動作出總結。總結時,除了把該素材原要呈現的主題,對應學員分享內容做說明,來強調反思該主題的重要性,也要提醒每個人觀察到的東西不見得一樣,聽取彼此的意見能夠補足個人盲點,這樣的團隊機制將有助於溝通合作。
我們運用以上所述的VTS教學法與引導原則,在2020年9月到2021年5月間共進行了18場「醫病溝通與視覺思考策略」課程,其中56位學員於課後填答意見回饋,結果顯示為高度評價。在問卷題項1分為毫無幫助、5分為非常有幫助的設定下,學員表示VTS對觀察臨床情境、自我反思能力這兩項的幫助評分皆達4.85分,對同理別人情緒、與團隊成員溝通這兩項的幫助評分皆達4.78分。此外,100%的學員認為VTS應該成為臨床教學的一部分。關於質性回饋內容,有學員表示:「解讀他人的情緒和溝通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了,更何況是在醫生和病人之間,引導我們去思考學習我覺得非常重要。」、「VTS的課程把大堂課裡面很空泛的技巧讓我們實際用上,從這堂課裡面藉由實作我們看見了自己的盲點。」、「這樣的小組討論模式對於概念理解非常有幫助。此外,老師在講解畫作時也會融入臨床上的應用,是兼具實用與理論的課程。」。以上結果說明VTS在台灣本土化落實的可能,學員也回饋有好的學習成效。期盼未來有更多院校的老師一起加入VTS教學的行列,全面提升醫學生觀察、反思、同理、溝通的能力。
本文轉載自台灣醫學教育學會電子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