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曾在巨塔裡有過彆扭的靈魂


今天我上完哈佛醫學院這學期最後一堂課,在醫學教育研究所兩年的訓練正式畫下句點,覺得有必要寫些什麼,留給未來的自己或是對海外留學有興趣的朋友。這個標題下得有點奇怪,但滿貼近我想要分享心得的受眾 ── 經過醫學中心洗禮的年輕醫師們。

核心問題:怎麼樣才算是「值得」?

出國以前,甚至到第一學年結束,我一直在算計怎麼樣最大化我來哈佛進修的效益。畢竟這兩年下來,砸了約五百萬台幣,這不是一筆小數目,可以辦場婚禮、買輛好車,加上繳新房的頭期款了。如今畢業在即,我考量過數種職涯生活的可能性,包括留下來在哈佛當講師兼研究員、在美國醫療或教育產業做數據分析師或顧問、申請PhD繼續深造、考USMLE來當美國醫師。過程其實滿折騰的,最終我做了決定:回台灣找工作,同時期盼能繼續做我的教育夢。

看似機關算盡,但我對「值得」的想法卻有了180度的轉變。

你問我,要是一開始知道進修完就回台灣工作,若是以物質層面(如薪資)做考量,這樣值得嗎?我會說:「不值得。」因為你花了這些時間、金錢,換取的不只是學位、不只是知識跟技能,更重要的是人脈連結。這些前輩可以幫你轉介或寫推薦信,讓你在美國,無論往學界或業界發展,都有利非常多。回台工作,假設沒有國際交流等實質業務上的需求,很可能就是你在哈佛建立的連結,隨著時間慢慢淡去。因此,最務實的作法應該是:台灣醫學系一畢業,就出國念個一年期的學位,想辦法找個職位留下來,同時轉考USMLE,用醫師身分在美國發展。

若是以精神層面做考量,也許我們可以說留學是「值得」的。

我相信很多夥伴在經歷數年臨床醫學訓練後,會開始思索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可能會在意不同的面向。有些人會著重個人的專業能力發展,有些人會思考醫療體系與自我的關係,甚至有些人就是覺得累了,想要充個電,然後重新在跑道上衝刺。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理由,為自己創造一個機會,去學習新的領域、接觸新的夥伴、擴充新的視角。留學確實可以讓你在主動性高的前提下,以較低的時間成本,有效率地做到以上這些事情。

也許你會好奇,我到底學了什麼?我想我可以列出一些硬技能,包括統計分析跟研究經驗,但在台灣,我們也可以找到很多相同主題的實體或線上課程,或實際參與院內前輩帶領的研究計畫,透過自主學習達到在實作上對等的程度,這些東西也不一定要在哈佛學。再抽象一點的部分,包括教育學理論跟認知科學,你如果原本就對這些領域有興趣,看了不少相關著作,懂得可能比我還多;若在臨床教學上做得夠多,也會比我更有經驗、更懂得帶學生。

接著你會問,那「不可取代性」到底在哪?

對我而言,哈佛作為一個集結各方人才、提供交流機會的平台,浸淫其中學習的經驗是有不可取代性的。這個經驗帶給你的更多是軟技能,團體層次包括培養談判技巧、進行專案企劃、管理團隊分工,甚至到營造組織文化;個人層次則是進行正念內觀、克服職業倦怠、增強對美的事物的感受性、提升觀察細節跟主動傾聽的能力。說起來,後面這些都不是在跟別人比較,而是以原本的自己為基礎,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這其實是我們一生的功課,留學只是各種自我試探途徑的其中一種,但它逼著你在不同文化情境下,去面對這些你必須面對的課題。

如果你認為以上這些並沒有「不可取代性」,那你念完學位很有可能會覺得「不值得」。

以上是我個人片面的見解,但特別寫出來,是希望讓之後想要來念的夥伴少些錯誤的期待,畢竟這個領域在台灣實在很窄,取得首個哈佛學位也不能保證什麼。我們頂多把這密集的、超級貴的兩年學程看成另外一個專科的住院醫師訓練,而這個專科叫做醫學教育。即將畢業的我,有絕對的自信能勝任醫院教學部主治醫師的工作,包括課程發展、方案評估、科技教學、評量分析、問卷設計及執行教育研究等。如果是醫院派你出來進修,給你全額補助,這絕對會是個很好的學程。但相反地,如果你對這個領域的動機不特別強,不能接受未來不一定有機會發揮所長的狀態,也沒有想留在美國發展,我不會推薦你自費來唸這個兩年期的學位。

最後,不論這一切值不值得,當初在巨塔裡有過彆扭的我的靈魂,現在是坦然許多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1 Ins and Outs of EPAs 課後心得

四年一瞬,我的醫學教育夢

個人化學習計畫在臨床訓練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