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7的文章

六分鐘護一生?誤一生?

圖片
2017/02/14 我們知道,「六分鐘護一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可大幅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台灣自1995年開始,由全民健保給付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抹片檢查,推動20多年來,子宮頸癌死亡率減少了一半以上。然而,每年的抹片參與率仍然偏低,約為三成,即使是三年抹片參與率,也只有五成左右。大家可能會好奇為何願意接受篩檢的人有限?臨床上,我們常遭遇到婦女因尷尬、怕痛或疾病認知不足等,長期未做抹片,等到有症狀時才發現已是後期子宮頸癌。因此,了解病人為何拒絕或逃避接受抹片檢查,是推廣篩檢的重要課題。 不少女性民眾走進癌症篩檢中心,聽到有子宮頸抹片檢查,第一時間是面有難色,一旁的癌篩專員見狀會即刻補充說:「我們現場有醫師,馬上可以幫妳檢查。」然而,無論是否為初次篩檢的民眾,第二個問題通常是:「會不會很痛啊?」癌篩專員答說:「不會啦!我們這邊的醫師做抹片都很溫柔。」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則是牽涉到檢查醫師的性別,若聽到是男醫師,民眾常常是悍然拒絕,專員好說歹說,才勉強同意讓男醫師檢查,真的不行,也只能安排到有女醫師的時段再來。有時民眾聽完說明仍有幾分猶疑,專員只好祭出小禮品,好比洗碗精或手提袋這類生活小物,民眾才比較願意登記進行抹片篩檢。 你以為這樣說服完民眾就成功了嗎?真正的困難,往往是發生在上檢查台後。初次篩檢的個案,櫃台人員的標準流程會詢問有沒有發生過性行為,上了檢查台,醫師還是得再詢問一次,避免衍伸後續糾紛。 對首次篩檢的女性,第一次抹片的舒適度關乎往後配合檢查的程度,意思是,如果醫師做抹片時造成明顯的疼痛不適,往後要勸說這些婦女再回來做檢查,就是難上加難了。醫師在每次執行檢查前,須向民眾清楚說明檢查流程,教導深呼吸等放鬆技巧,並表示在過程中若有任何不適,隨時可以停下來再做調整,以追求零負擔的抹片。最理想的抹片診療室,應該是保有高度隱私,舒適溫馨且讓人放鬆的環境,具有方便更衣、置放物品的空間,甚至伴著香氛跟輕音樂也不為過。 實際上,為求推廣子宮頸抹片的施作,尤其是在湧入大量篩檢人次的時段,要追求前述的檢查品質相對困難。甚至在一些空間狹小的社區巡迴車上,民眾可能得在悶熱而空調不良、檢查台上伸展不易的情況,以尷尬彆扭的姿勢完成檢查。縱然醫師採檢技術一流,這樣的空間安排,對初次受檢的民眾來說心理負擔還是大了些。 即便我們做了最充足的準備工作,

別把台大醫院當神社!

圖片
2016/04/22 台灣不健全的急診轉診制度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想當初我在新營醫院服役時,要轉院到更高層級的醫院都是打電話到各醫院詢問床位,謙卑、謙卑、再謙卑,好不容易確定有床位可轉,趕緊備齊所有病歷資料、檢查數據跟影像光碟給患者,然後人要送去時,再找醫師口頭交班患者整體情況跟轉診需求。 但最近在台大神社急診擔任看門小咖,看到的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我覺得一部分患者轉院,明顯已經有惡性化 (癌化) 的表現了,為求學術上定義方便,以下特別列出「轉院癌」的四個分期。 第一期 (侷限癌,自己的檢查自己看): 病人家屬很清楚轉院需求,也帶來了轉診相關資料,但轉診院所醫師給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處置建議,讓家屬魂牽夢縈都覺得沒做那個檢查就是對不起患者。 明明該檢查就跟病情沒什麼關係,多次解釋但家屬從頭到尾都狀況外,「一直纏、一直纏、一直纏」著你問些重複而毫無重點的問題,反而拖延了處置病患的時間。 第二期 (擴大癌,沒事要求東要求西): 一開始病情尚未明瞭,甚或初步評估不需要住院,家屬就開始吆喝要找某某教授來看、要趕緊給病人安排單人高級病床,說自己是 VIP,認識某某大咖,什麼藥都要問有沒有自費更好的。這類家屬常常只聽得見自己想聽的話,一直曲解醫師的病情解釋,病人沒病都可以聽成有病,有生命危險卻理解成等一下就要出院了。 第三期 (發散癌,病歷資料都給你了): 一群家屬推著患者進門,就是手上抱了一疊資料跟好幾張光碟片給你,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說要轉院來台大,通常此類家屬病識感不會太差,但問患者病情要嘛「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叫你看紙本就知道了,彷彿要給你考試;不然就是你一言、我一句,指使你先看什麼數據再看什麼影像,「搞得我好亂啊!」。在你好不容易整理出初步輪廓後,冷不防地給你補一刀說:其實病人有某個重大疾病,最近還因為嚴重的病情住院治療過。 第四期 (多重轉移癌,轉院轉得毫無頭緒): 通常是病情相對複雜、確實有生命危險的患者,一來診家屬就說病人先在某某醫院治療無效,自動出院到另外一家醫院,狀況稍微不穩定,又跑來醫學中心期待能治好。然而來診時病人什麼紙本光碟資料「完全都沒帶」,說來台大神社做治療就會好,詢問病人有什麼症狀、懷疑什麼診斷、做過什麼檢查跟治療,「一概不清楚」,雙手一攤就輕浮的說,反正你會看就幫忙看看。 然後我今天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