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0的文章

教學型主治醫師的自我能力評估

圖片
最近因著一些計畫的起起落落,一直在檢視自己的定位,檢視作為第一年跟第二年教學型主治的自己可以有什麼更精進的地方。 個人以為:教學(teaching)、啟導(mentoring)、領導(leadership)、創新(innovation)跟研究(research)是所有醫學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五大基本能力。教學是最直觀的任務,但其核心還是在能夠啟導學員,讓學員能夠長成他們想要長成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學員還可能成為你的團隊成員,跟你一起努力。領導則是從一開始就發揮作用,一個人可以在水平跟垂直面上有影響力,同時讓團隊人員(包括教研實務與行政人員)養成應有的能力,並朝向學習型組織發展。也唯有一定程度的領導,我們才有機會在常規業務外,推動可能的創新專案。創新的過程本身就會累積資料,這些資料就是最好的研究素材。若能跟理論呼應並試圖回答一些待解的問題,就可以對整個學界有所貢獻。最後,研究能回過頭來啟發教學,讓我們有機會更接近教育裡的典範。 我有整理歷程檔(Portfolio)的習慣,把一年大大小小的醫教任務彙整起來,第一年我完成100多項任務,這些任務就可以對應到上述五大基本能力。我將任務劃分成常態性及院內、體系、國家、國際標竿等級,依成就的難度有不同的權重。接著我會以台灣的教學型主治醫師為基準,(如果問或查得到的話)盡可能地檢視各院ISO或KPI、教職升等條件、醫院評鑑條文、國內外相關獎項等,並參照這個領域前輩或同儕的成就,來設定出我心目中在每項能力上做到頂峰的水準。若以這些頂峰當作100分,自己能做到事情的質量對照起來就會得到一個分數。當然我跟這些頂峰都有一段落差,不可能在短時間達到,實務上也常有資源不足的狀況,所以我用一個Max Capability估計以自己現有的能力,但可以具備充足資源下能做到的水準。當然,這樣的量化過程也不盡客觀,很多牽涉個人對這個領域的認識度。如果今天我是個門外漢又自我感覺良好,有可能得出一個過度樂觀的結果。但我還是鼓起勇氣,把Max Capability、第一年已成就跟第二年預計達到的水準描繪出來,就成了這張雷達圖。 在這張圖中,大家可以看到我自認有一定基礎卻表現最弱就是研究。雖然有點癡人說夢話,但直到今天,我仍然是以成為一名可以代表台灣的國際醫教學者為目標。然而,身為醫教工作者,在個人、團隊跟組織層次,各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在背後決定一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