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工時規範對住院醫師學習的影響
淺談工時規範對住院醫師學習的影響 文 / 劉子弘醫師 台灣私立醫院的住院醫師將於本年度 9 月納入勞基法,在勞動權上獲得進一步的保障,除了病人安全是否受到影響,更多人關心的是:住院醫師的學習是否受到限制?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檢視一下歐美等國的工時規範:北歐國家的醫師工時可以低到每週 40 小時以下,且不影響醫療工作跟住院醫師的教育訓練;英國則是規範每週工時 48 小時;美、加、澳洲等國則是設定每週工時 80 小時。 [1]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工時規範跟國家對勞動權的追求、醫療體系人力的規劃很有關聯。各國尚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既安全又合理的醫師工時規範。台灣想要追隨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 的腳步,將住院醫師工時設定在每四週不超過 320 小時、值班不超過28(每班 25,可延長3) 小時、輪班不超過16(每班 13,可延長3) 小時,在某些國家的標準來看,我們的醫師工時新制仍然是超時工作、有安全疑慮的狀態。同時,我們無法因為北歐國家醫師工時較短,就推論其醫學教育的水準不如台灣。由此可知,工時規範是一個折衷的產物,與勞動權益、病人安全、教育訓練有所關聯,但絕對不是單一的指標。 以往我們看待工時對醫學教育的影響有著許多假設,但這些假設不盡然正確。試想您在醫院病房,看到了兩位年輕的住院醫師,一位總是準時下班、一位常常晚了幾個小時才離開護理站,你會怎麼評價呢?有人可能質疑準時下班的那位是不是沒有很在意病人,時間到了就想閃人。對於延遲下班的醫師,反而覺得他很用心。因為明明可以走了,他卻還要留下來持續照顧病人。換個角度想,能夠準時下班的醫師也許做事很有效率,班內就把病人照護得很妥當,時間管理做得好,同時懂得照顧自己。若是常常延遲下班,可能反映了該位醫師還不太能勝任臨床工作或是容易分心,長期下來可能讓自己職業倦怠、燈枯油竭。以上所描述的,正是在醫師工時規範的浪潮下,我們會經驗到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我們以往描述醫師專業素養,個人若能早到晚退、勇於承擔負責,會獲得正面的評價;現在,新的專業素養隨著工時規範演進,重視團隊合作、共同承擔責任變成新的正面寫照。 [2] 如果兩種典範 (parad